快報


  • 英國雜誌曾票選最性感髮型的男明星排行榜,投票結果~大部分女性都表示:男人的頭髮如果長於六寸(約十五公分)就會降低對他們的興趣,只有7%女性覺得長捲頭髮是會令她們覺得有感覺!原來~男生的髮型還是整整齊齊,才會受到大多數女性喜歡的!
  • 淘寶網於去年(2014)統計最愛購物的星座前三名:男人~第一名水瓶座,第二名獅子,第三名天蠍。女性~前三名是天蠍、獅子和魔羯,最勤儉的男女都是處女座,連第一名一半都沒有。





2018年2月28日 星期三

保養髮絲,頭髮不毛躁

每天正確保養髮絲,能在做完造型後,髮絲依舊健康柔亮。

髮絲是否滑順與平時頭皮保養跟使用洗護產品有關。

乾性髮要常梳頭,刺激頭皮血液循環與油脂分泌。
油性髮要減少梳頭次數,洗髮時水溫不宜太高。
細軟髮可用高保濕力的洗髮精與油性免沖洗護髮品,增髮絲彈性與保濕力。

【Before】
未保養前,頭頂髮絲毛躁,髮尾也乾澀無光澤。

【洗護髮7步驟】
★Step1
選圓形梳針的按摩梳,從頭髮中段往髮尾梳,可梳至髮尾無糾結感。
★ 按摩梳
★Step2
若是乾性髮質,可再使用按摩梳輕梳整個頭皮1~2次,能刺激頭皮血液循環,正常分泌油質,增加髮絲滑順感。
★Step3
依髮量倒約10元或50元大小量的洗髮精於掌心,再利用指腹輕搓將洗髮精在掌心搓出泡沫。
★Step4
雙手指腹沾取泡沫後,以螺旋方式輕搓整個頭皮與髮根約3分鐘,能清潔髮根髒污與頭皮多餘油脂。
★Step5
指腹從雙耳上緣往頭頂輕按壓,再由頸部上緣髮際線處往頭頂按壓,約3分鐘後用溫水沖洗頭皮。
★Step6
洗髮精於掌心搓出泡沫,將髮絲集中在一側,從髮尾由下往上輕搓揉全部髮絲約3分鐘,再洗淨。
★Step7
倒約10或50元大小量潤髮乳於掌心,髮絲置於一側,雙掌包覆髮尾由下往上輕搓至髮中,停約1分鐘後洗淨。

【保養頭髮4步驟】
★Step1
洗淨後,以毛巾輕按壓頭皮,中長、長髮可將頭髮置於一側,再以毛巾輕拍髮絲中段至髮尾。
★不要將毛巾包頭髮一邊搓揉一邊擦拭,容易使毛鱗片不規則,使髮絲更毛躁。
★Step2
吹乾前,可在頭皮上噴頭皮修護噴霧,邊噴邊以指腹定點畫螺旋按摩頭皮,減緩頭皮乾癢狀況。
★Step3
乾性髮可將護髮油擠壓1次於掌心,從髮尾往髮中輕搓。油性髮以噴霧式護髮品輕噴髮中至髮尾,避免熱風傷害髮絲表面。
★Step4
風口要距離頭皮與髮絲約8~10公分,且要順著毛髮由上往下將髮絲吹乾,才能降低毛躁感。
★吹風機風口勿由下往上吹乾頭髮。



有錯必改~歡迎指教~亞緹絲 
~If I made a mistake, I would try to remedy it.~

2018年2月25日 星期日

輕鬆擁有健康頭髮 就從保養頭皮開始

很多人知道頭皮是臉皮的延伸,但往住對臉部保養下足功夫,卻忽略頭皮的照料。

想擁一頭健康髮質,頭皮呵護馬虎不得!

Step1 洗髮:洗淨頭皮油垢及環境中的髒污

澡可以不洗,但每天一定要洗頭!完整的清潔,是養護頭髮最重要的基礎步驟!我們每天外出活動,直接曝露在外的頭髮,難免接觸到環境中大量的灰麈、廢氣,就像身體上的污垢要隨時洗滌,依附在頭髮或頭皮上的髒污,也應該記得清除,減少油膩感與頭皮發癢的問題。

洗頭,其實指的是「洗頭皮」,避免頭皮上的毛囊被油脂或污垢堵塞。頭皮乾淨了,頭髮自然健康。依油脂分泌量來分,可分為油性、中性與乾性頭皮。如何辨別?屬於油性頭皮的人,今天洗完頭後,第二天就會發現頭髮變塌,髮根出油;中性頭皮的人則狀況較佳;至於乾性頭皮的人,則是過了2、3天才會少許出油。台灣人的頭皮普遍都是中性偏油,適合每天洗頭,中、乾性頭皮的人2、3天洗一次即可。

怎麼洗頭呢?首先,用梳子把頭髮梳開,讓頭髮上的灰塵髒汙容易被沖洗掉。然後再將頭髮打溼,準備塗抹洗髮精。切記,不要把洗髮精直接倒在頭上,以免頭皮接觸高濃度的洗髮精受到刺激,最好倒在手上,以水搓出泡沫後再洗,並用指腹輕柔按摩(請勿用指甲抓頭皮),最後用大量溫水洗淨(勿用高熱的水柱強沖,以免傷害頭皮)。

至於洗多久?很多男生只花1分鐘就完畢,這是有點誇張啦!起碼也要洗個5~10分鐘,讓洗髮精充分發揮功效,同時也用雙手按摩頭皮,放鬆緊繃神經,也是一種生活樂趣呢!

Step2 潤髮:補油脂保濕防乾燥

潤絲也就是護髮,像是幫頭髮打蠟,讓頭髮變得滑順好整理。洗髮精會帶走油脂,所以頭髮會變得乾燥,需要用潤髮乳進行修復與保濕。趁著頭髮濕潤時,先從髮根開始塗抹,再順勢往髮尾塗上潤髮乳,抹得愈均勻愈好,最後再以清水沖掉。如果常染燙,每週1~2次以較滋潤的髮膜護髮,抺好後,以熱毛巾包覆10~15分鐘後洗掉(潤髮乳與髮膜的效果差不多,不要以為都做效果更好)。

含有的Dimethicone、Stearyl Alcohol、Cetyl Alcohol等成分的潤髮乳,能讓滋潤分子均勻作用於頭皮上,不但不會讓髮絲過度滋養,表面變得更柔順、不乾澀毛燥。若習慣天天洗頭的人,也可持續使用潤絲,不必擔心掉髮等副作用。

至於網路流傳的「矽靈傷髮」也只是空穴來風的謠言,不必害怕。矽靈(Dimethicone或Dimethiconol),是一種對人體與環境都無害的人工合成油性物質,主要功能是創造順滑的觸感。洗潤護髮用品常用外,不少保養品也會添加,用清水就可直接沖掉,不會像「婉君」說的洗不掉,更不會阻塞毛孔,導致毛囊萎縮。

Step3 吹髮:低溫吹確保不悶濕

很多人一走出浴室就急著吹乾頭髮,隨便吹一吹,可是會讓頭髮受傷喔!先用毛巾以按摩的方式吸乾水份,再用吹髮機以低溫吹乾。重點是吹乾頭皮與髮根,確保不會悶濕(濕濕的頭髮容易孳生黴菌),其他部分沒乾也沒關係。至於市面上熱銷的負離子吹風機,因其吹出來的負離子風雨濕頭髮上的正離子結合後,不僅能夠增加髮絲含水量,也助於增加秀髮的明亮度。真正對頭髮影響較大的是染燙,因為染燙產品所含的藥劑會被頭皮吸收,容易造成頭皮過敏,所以間隔儘量拉長,次數自然是愈少愈好囉!

除了每天的洗髮護髮工作外,由內改善體質,適時放鬆心情與壓力,多攝取富含維他命C的蔬果、清淡的飲食,每天仍能睡足8小時,搭配好的睡眠品質與運動,也可以幫助頭皮與頭髮恢復原有容貌:此外,多多按摩頭皮,能有助於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同時可以舒解壓力,就能輕鬆擁有健康的頭髮。


如何選擇洗髮精?
目前市售的洗髮精大部分是中性或弱酸性,所以不必擔心會傷害頭髮。有人認為添加界面活性劑(常見的有ALS、ALES、SLS、SLES)的清潔力強,會對頭皮造成刺激,但不用過分擔心。這些成分停留的時間短,只要洗頭後,頭皮不會覺得紅腫、刺痛、緊繃,就能安心使用。

如果你的頭皮有嚴重的痘痘、毛囊炎,或有頭皮屑困擾,就挑專門控油、含Ketoconazole(酮康唑)抗黴菌洗髮精(例如仁山利舒、Dr's Formula);若是頭皮敏感,就選低防腐劑或不含香精的產品。對於有掉髮困擾的人,建議是直接找皮膚專科醫師,因為引發掉髮的原因有很多,例如體內的荷爾蒙平衡正在改變,或是生活作息差等。

不建議使用All in one(洗髮、潤髮雙效合一)的產品。

洗髮是為了帶走油脂,潤髮是為補充油脂,兩者的作用相反,一起混用的結果,無法確定它會先洗後潤,倒是比較有可能會洗不乾淨、潤不徹底。所以,先把頭髮洗淨再潤髮,才能確實做好養護頭皮及髮質。

男性的出油量通常比女性多,要更注重清潔工作,機車族尤其須保持安全帽潔淨。如果頭皮屑突然變多,或是頭皮發癢難耐、頭皮屑增加,就要迅速就醫,有可能是皮屑芽孢菌(一種黴菌)在作怪。只要你少熬夜,每天都能睡飽7~8小時,就能抑制皮屑芽孢菌在毛囊裡過分增生,頭皮自然能健健康康。


有錯必改~歡迎指教~亞緹絲 
~If I made a mistake, I would try to remedy it.~

2018年2月22日 星期四

隋唐五代時期髮髻藝術的發展

China Sui with around county唐朝疆域(繁)五代后梁前期形势图(繁)
   610年隋朝疆域。          橙色為唐朝固定疆域。       907年後梁五代十國局勢圖。

隋朝(581年3月4日—619年5月23日)
唐朝(618年-907年)
五代十國(廣義897年-979年,狹義907年-979年)

隋唐五代時期  
此一時期自公元581年至公元960年,共計379年。
公元581年建隋朝。公元589年統一了中國。農業、手工業由此而恢復並發展。
公元618年建立唐朝。重新統一中國,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唐代是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無論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位。《唐六典》載,當時與唐交往的國家達三百餘個,中外文化交融促進了文化事業的大發展。唐文化藝術融中西文化藝術風格於一體。在歷代婦女的髮型中,這一時期的髮式和妝飾,尤其是唐代不乏承前啟後的精美髮式,極為豐富多彩新奇,假髮用量也相對多。

據現有資料記載:隋代的髮型比較簡單,變化亦不多,一般為平頂式、平雲式、盤桓積髮式,將頭髮層層堆上,如帽子狀。又有迎唐八鬟髻、翻荷髻。唐代初期仍有梳這種髮型的,只是頂部不如隋代那樣平整,已有高聳的趨勢,大多成雲朵型。到太宗時,髮髻漸高,形式也日益豐富。唐高祖時,宮中流行半翻髻、反綰髻、樂游髻。唐玄宗時,開元年間宮中則流行有雙環望仙髻、回鶻髻、愁來髻等髮髻。貞元年間,又創造出歸順髻、鬧掃妝髻等。天寶以後,胡帽漸廢,貴婦之中流行假髻,普通婦女則梳兩鬢抱面、一髻抛出的“抛家髻”;還有倭墜髻,髮式之變化不勝枚舉。待到唐晚期時,到晚唐五代,髮髻再次增高,上面並插有花朵。但社會動盪,統治解體,出現了五代十國,中國重又陷入分裂,國力呈下降趨勢,婦女的髮型又開始回歸簡約,高髻為主要的髮式。綜上所述,此一時期隋的統治時間短暫,五代又逐步沒落,因此唐代婦女髮型之豐富和變化之迅速亦是前所未有的。最具代表性的唯舉唐代。

髮髻在唐代已經發展至頂峰,出現了極為豐富而精美的髮髻,髮型與冠戴能增加女子儀容的俊美,又能體現出女子的年齡與身份特點。唐代婦女的髮型主要分為三大類,即髻、鬟、鬢。當時一些髮式取名為雲髻、雲鬟、雲鬢等,是一種極為形象化又恰如其分的形容,鴉、雲、綠雲青雲、青絲等常被古人喻為婦女頭髮又密又黑之貌。段成式《髻鬟品》就記載了不下百餘種,其髻名雖多,但基本上是按髻的形態與裝飾而命名,如髻似螺,曰螺髻,如髻飾以鳳,曰鳳髻等。

古代女子髮型變化,基本上是按梳、綰、鬟、結、盤、疊、鬢等變化而成,再飾以各種簪、釵、步搖、珠花等首飾,因此研究女子髮型主要是探討其梳編形式與規律。據古代作品及記載,概括分為結鬟式、擰旋式、盤疊式、結椎式、反綰式、雙掛式等主要六類。

髻爲實心,鬟則是將髮作環形而中空,大多數青年女子一般梳雙鬟,其形式有高、低、長大、短小等,幼女則是發垂於額。

分別為八大類:

結鬟式:
與盤繞實心的髻相區別,鬟是一種盤繞空心的環狀形式。鬟為大多數青年婦女所偏愛,尤喜雙鬟式。鬟的形式有高低不等,大小不一,既有梳在頭頂上,也有垂於腦後的多種樣式。這類髮型,皆是結鬟而成,結鬟式梳編法,先把發攏結於頂,然後分股用絲繩繫結,彎曲成鬟,託以支柱,高聳在頭頂或兩側,有的平展,有的垂掛,有巍峨瞻望之狀,婦女自身頭髮有限,往往加上' 假髮 ”,再飾各種金釵珠寶,高貴華麗,多用於神女、后妃、貴婦與處女。據記載:相傳漢武帝時,瑤池王母來會,諸仙女之髮髻皆異人間;如李公麟《維摩詰像》中之天女,元周郎《杜秋娘像》皆屬此類髮型。八十七神仙圖卷,永樂宮壁畫中,這種發式很多,一般有高鬟、雙鬟、平鬟、垂鬟等幾型式,變化甚多。

高鬟:高起的環形髮髻。亦指梳高鬟的女人。唐李商隱 《燕台詩》之一:「暖藹輝遲桃樹西,高鬟立共桃鬟齊。」《宋史·儀衛志二》:「宮中導從之制……新婦二人,高鬟,青袍。

雙鬟:古代漢族未婚女子常用的一種髮式,其式於頭頂兩側梳髮髻,故稱。其特點是在頭的兩側各盤捲一髻垂下。既垂又有鬟的,稱“雙垂鬟髻”,單垂髻而無鬟的,稱“雙垂髻”,既無鬟且不下垂的,直謂為“雙髻”。這幾種髮髻形式在戰國時期就已流行,至唐代更盛,故多見於唐人詩詠。古代年輕女子的兩個環形髮髻。唐白居易《續古詩》之五:“窈窕雙鬟女,容德俱如玉。”宋陸游《春愁曲》:“蜀姬雙鬟婭奼嬌,醉看恐是海棠妖。”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異四·濮州女子》:“有雙鬟女子立道旁樹下,絕色也。”

平鬟:雙平鬟屬於雙掛式之梳編法,其梳編法是將髮平分於兩側。再束結成環,使其對稱而自平垂。掛於兩側。這種髮式在仕女圖中頗為多見,多用於未婚少女或兒童。 

垂鬟:垂鬟分髾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髮式,將髮分股,結鬟於頂,不用托住,使其自然垂下,並束結髾尾、垂於肩上,亦稱燕尾。據【國憲家猷】記載:『漢明帝令宮人梳百花分髾髻。』

小鬟:古代女子的一種髮式,即環成小髮髻。

低鬟:亦稱「低髻」。古代髮式的一類。一種梳在額前,一種梳在後腦,因其式低卑,故稱。唐宋時較為流行。

峨鬟:古代婦女的一種髮式。其式綰髮成環形髻,高聳於頂。

百花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髮式,將髮分股,結鬟於頂,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並束結肖尾、垂於肩上,亦稱燕尾。據《國憲家猷》記載:「漢明帝令宮人梳百花分肖髻。」在唐代常作為處女髮式標誌。

凌雲髻:唐代婦女的一種高聳的髮髻。髮髻高聳蓬鬆,如入雲端,故稱。始見於秦漢時。 唐馮贄 《南部煙花記·桂宮》:「 麗華被素袿裳,梳凌雲髻。」

雙環望仙髻:雙環望仙髻是古代婦女髮式之一,當是一種高狀作雙環形的髮髻。其形將頭髮分成兩股,用絲絛束縛成環形。
高聳於頭頂或頭之兩側,有瞻然望仙之狀,謂“雙環望仙髻”。據唐段成式《髻環品》載,唐玄宗時,宮中盛行雙環望仙髻,後為貴族婦女所喜尚,宋時仍流行。

飛仙髻:古代婦女的一種髮式,始見於漢代,多是兩側結高鬟,其式綰髮於頂,呈飛動狀。余髮後垂至腰際。 據《炙轂子》記載:「漢武帝時,王母降,諸仙髻皆異人間,帝令宮中效之,號飛仙髻。」多用於仙女與未出室少女。傳世之漢書像石中猶有所見。飛仙髻比較像的是飛天髻,亦稱(飛天紒)流行於南朝宋,結三鬟於頂,聳立直上,據【宋五行志】記載:文帝元嘉六年,民間婦人結髮者三分發,抽其鬟直上,謂之飛天。百花髮式也屬這種類型,三鬟髻,古代婦女的一種髻式。中國宋代未出嫁少女,以梳雙鬟為多,鬟是中空如環形的髮髻 。有把鬟梳在額上的,也有梳成好幾個鬟的。余髮後垂至腰際。而三髻丫是古代婦女髮式之一。共形梳三髮於頂,或為用三鬟,為丫角女娘之頭飾。

仙髻:亦稱「仙人髻」。古代婦女髮式的一種。其式將發綰於頭頂。相傳此髻始於秦始皇宮,至唐宋猶有為之者。

擰旋式:
這是漢代末期始創的一種髮式,據記載為甄後所刨,後相互崇向而流行。這種髮型靈活生動又饒有風韻,為神女與未出室的名貴女流所好用。這種發式變化的形式很多,可擰可盤,旋扭於頭頂、頭側,頭前,變化生動舒美,在古代仕女畫中尤為多見。造型時可靈活運用。

靈蛇髻:這種髮式的編法是將頭髮分成幾股,象擰麻花似地把發蟠曲扭轉而纏盤在頭上。
古代婦女髮式,始自魏、晉時期。髻式變化無常態,蓋隨時隨形而梳繞之,據說是由曹魏文帝妻甄后所創。《采蘭雜誌》:「甄后既入魏宮,宮庭有一綠蛇,口中恆吐赤珠,若梧子大,不傷人,人慾害之。則不見矣。每日後梳妝,則盤結一髻形於後前,後異之,因效而為髻,巧奪天工,故後髻每日不同,號為靈蛇髻,宮人擬之,十不得一二也」。視蛇之盤形而得到啟發,因而仿之為髻。

回心髻:類似盤擰的形式,其編法是將髮分股交擰,盤結回心於頭頂或頭前。據《中華古今注》記載:「梁武帝詔宮人梳回心髻。」清佚名之《胤禎妃行樂圖屏》中亦有這種髮式。

朝雲近香髻:疊擰的髮型,需要把頭髮分很多股,邊擰邊盤,交疊於頂,生動而穩定。《中華古今注》記載:「大業中令宮人梳朝雲近香髻。」 在八十七神仙圖卷中也有這種髮式。

凌虛髻:交擰的髮型,把頭髮擰出奇特的造型懸空頂在頭上。《中華古今注》記載:「隋有凌虛髻、祥雲髻。」這種髮式如雲盤迴,凌托頂上,搖而不脫落。

朝天髻:古代女子的一種髮式。其發高綰於頭頂,作朝天狀,故名。五代後蜀時髮髻名。《妝台記》:蜀孟昶末年,婦女治發為高髻,號“朝天髻”。朝天髻是一種梳高髻於頭當頂的一種髻式,宋代仍沿襲這種高髻,甚為流行。宋周密《齊東野語》卷一:“一日內宴,教坊進伎為三、四婢,首飾皆不同。其一當額為髻,曰蔡太師家人也。……問其(發式)故,蔡氏者曰:'大師覲清光,此名朝天髻。'”山西太原晉祠泥塑,有的發式就是梳的朝天髻。

隨雲髻:側梳單髻的髮型,多用擰、盤等手法,盤出隨雲捲動之狀。據《國憲家猷》記載:「陳宮梳隨雲髻。」這種髮式生動靈轉,頗為仕女所好。

盤疊式:
這種髮式在唐代的繪畫、雕塑與墓壁畫皆可見到,唐武則天的孫女永泰公主李惠仙的墓壁畫中,有很多盤疊的螺髻。據記載;唐長安的婦女好梳盤桓髻 (即螺髻 ).回,其形高聳而不走落,號為螺髻。

螺髻:亦稱「香螺」。當是效佛像中之螺髻而成,即於頭頂梳一單髻,下大上尖,外形如螺殼狀。唐宋多有為此髻者。在長安風靡一時,這種“ 螺髻 ”主要以盤疊形式作成,其法是將頭髮用絲線分股攏結繫起,然後採用編、盤、疊等手法,把髮髻盤疊成螺狀,放置在頭頂或兩側或前額與腦後,也可隨意盤疊各種形式。白居易《繡阿彌陀佛贊》:「金身螺髻,玉毫甘目。」是取其形似而得名,本為兒童髮髻,在頭頂上梳螺狀髻,初唐時曾盛行於宮廷。在太原金勝村唐墓出土的壁畫,陝西永泰公主墓出土的石刻等處,均能見到螺髻。這種髮型秀麗而富有裝飾性,在王漁洋之詩讚有“青螺如髻秀堪餐”,按盤疊之方法,可作出各式各樣的螺謦。在造型中可靈活運用。

單螺:將單股集結,盤疊如螺。

蠃髻:亦作「羅髻」。古代的一種髮式,因其似蚌,螺之殼,故稱。或謂似蝸牛之殼,故亦稱蝸髻。流行於唐宋時。

雙螺髻:雙螺其梳編法是將髮分為兩大股,盤結雙疊於兩頂角,亦名「雙角」,在《喀喇和卓古墓壁畫》亦有這類髮型,螺髻清晰秀雅。

百合髻:平髻類,淨髮分股盤結,併合疊於頭頂,長髮在腦頂分成數股,先前後分梳,髮腳掩藏。流行於中國唐代。據《中華古今注》 記載:○頭髻自古之有髻,而吉者,係也。.........貞觀中.....又百合髻,作白妝黑眉。

盤桓髻:亦稱「盤桓」。古代漢族婦女髮型,其髻作螺旋狀,盤於腦後。晉崔豹《古今注·雜注》: “長安婦人好為盤桓髻。即臥髻。盤卷屈折其發而成。創始自東漢梁冀妻孫壽,後經魏晉,以至唐宋均有沿襲者。
晉 崔豹 《古今注·雜注》:“ 長安 婦人好為盤桓髻,到於今其法不絶。

盤鴉髻:古代婦女髮式的一種。創始於唐末宮中,宋元沿襲不衰。其式將髮髻結於頭頂,向兩邊飛動,形似烏鴉盤旋,故稱。

朝天髻:古代女子的一種髮式。其發高綰於頭頂,作朝天狀,故名。五代後蜀時髮髻名。《妝台記》:蜀孟昶末年,婦女治發為高髻,號“朝天髻”。朝天髻是一種梳高髻於頭當頂的一種髻式,宋代仍沿襲這種高髻,甚為流行。宋周密《齊東野語》卷一:“一日內宴,教坊進伎為三、四婢,首飾皆不同。其一當額為髻,曰蔡太師家人也。……問其(發式)故,蔡氏者曰:'大師覲清光,此名朝天髻。'”山西太原晉祠泥塑,有的發式就是梳的朝天髻。

結椎式:
古代漢族婦女發式之一。結椎式的梳編法是將頭髮攏結在頭頂、頭前、頭後或兩側,然後用絲繩束縛,盤捲成一椎、二椎或三椎,用簪貫住,聳豎於頭上。據《事物原始》記載:“孫壽為墮馬髻,趙合德入宮捲髮,號新興髻,孟光為椎髻。梁鴻之妻孟光好梳椎臀。”皆類似於結椎式的變化,掌握其梳編法,就可變化或創制各式各樣的椎髻,結椎式蘊藉持重,溫文爾雅。從商周一直到秦漢、隋唐、宋元、明清歷代皆有延用,其變化甚多。主要有高椎髻,拋家髻、墮馬髻等幾大類。各式椎髻多為已婚少婦所用。

墮馬髻:同墜馬髻。墮馬髻其梳編法是將髮攏結,挽結成大椎,在椎中處結絲繩,狀如馬肚,墮於頭側或腦後。據〈事物原始〉記載:“孫壽為 ​​墮馬髻。”創自東漢時,魏晉以來逐漸為其它髮式所取代,但由此派生出不少相似的髮式,如倭墮髻等,至清仍流行不衰。其式大致式髮髻側垂在一側,如人從馬上墮落之式,故稱。一說髮髻松垂,像要墮落。

倭墜髻:亦稱「倭鬌髻」。喻其似薔薇花低垂欲拂之態。《中華古今注》載:「倭墜髻,一云:墜馬髻之餘形也。」其形似倒垂側向一邊。髮髻挽得很低,這是此髻得特色。類似於漢代之墜馬髻,約在唐天寶年間初現,到貞元年間重又流行,只是髻式稍有變化而已。由梁冀妻孫壽所創墮馬髻演變而成,東漢和帝時開始流行。唐時最為流行,至清尚流傳不衰。其式為髮髻向額前俯偃。一說髮髻斜垂於腦後。

高椎髻:其梳編法是將髮攏結於頂,挽成單椎,聳立於頭頂,據《妝檯記》記載:“理宗朝宮妃梳高髻於頂,巍峨高聳,號高椎髻。曰“不走落”。”在宋代山西太原晉祠女塑中亦有這種髮式。

拋家髻:亦稱「鬅鬢」,「鳳頭」。古代女子的一種髮式,大致由椎髻發展而來。其梳編法是在頭頂挽椎成髻,兩鬢緩長,以澤膠貼而抱面。其髻為兩鬢下梳後,上綰於額前上方,束成一形如椎狀的髻。因其兩鬢蓬鬆半遮面部,猶如匆匆棄家遠去貌,故稱。據《唐五行志》記載“貴妃假鬢為首飾,曰義髻,僖宗內人束髮甚急為囚髻,唐末婦人梳髮以兩髻抱面為拋家髻”。今京劇旦角仍延用之。唐後期尤流行,直至清代,仍為不少仕族女子所採用。

傾髻:傾髻其梳編法是將髮分股結椎、傾斜結束置於頭前或頭側,在仕女畫中頗為多見。據《晉書》記載:“太元中公主婦女必緩鬢,傾髻以為盛飾。”

椎髻:又稱“椎結”,意為將頭髮結成椎形的髻,也是我國古老的髮式之一,原為我國西南少數民族的髮式,男女並行。現在一些少數民族仍有為此髻者。即將頭髮綰成椎形髻,束之於頂,形如椎,見於中國南方百越族,在日本、琉球亦有見到。古代越人行此俗。據《史記·陸賈劉傳》載,南越王尉他雖是北人,但他為統治嶺南地區而從「越」俗打扮,接見漢朝使者陸賈。可見,越人椎髻之俗自漢而然。瑤、畲族人也行此俗。瑤人此俗,最早見於宋人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蠻》「 椎髻跣足」的記載。畲人,據同治《汀州府志·叢談附》卷四五載:女不笄飾,裹髻以布,男結髻不巾,不帽。需指出的是,部份民族椎髻上加飾物以為美觀。
《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傳.梁鴻傳》:「更為椎髻,著布衣,操作而前。」《儒林外史.第四三回》:「湯總鎮叫把收留的苗婆內中,揀會唱歌的,都梳好了椎髻,穿好了苗錦,赤著腳,到中軍帳房裡歌舞作樂。」

新興髻:古代女子的一種髻式。漢成帝劉驁寵妃,趙合德入宮時將髮捲高為椎,稱為“新興髻”。相傳為漢成帝妃子趙飛燕姐妹所創製;至宋元時猶有為之者。這些髮式皆是結椎式的變化,掌握其梳編法,就可變化或創制各式各樣的椎髻,在造型時可靈活運用。各式椎髻多為已婚少婦所用。

拋家髻:古代漢族婦女的一種髮式。唐末京師婦女梳髮,以兩鬢抱面,狀如椎髻,名曰“拋家髻”。亦稱“鬅鬢”,“鳳頭”。這種兩鬢抱面的髻式,是唐代后期較為流行的一種發式。
《新唐書·五行志一》:“ 唐 末京都婦人梳髮,以兩鬢抱面,狀如椎髻,時謂之拋家髻。”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傳歌》:“重點檀唇臙脂膩,匆匆挽個拋家髻。”

反綰式:
這類髮式據段成式之《髻鬟品》中記有魏武帝宮中的宮妃梳反綰髻的記載,隋唐這種髮式也非常流行,在造型時可靈活運用。反綰成高牆,稱「高髻」《簪花仕女圖》之髮式。據《妝台記》記載:「開元中梳反綰髻、回鶴髻,貴妃作愁來髻,貞元中歸真髻,貼五色花子。」這種反綰梳編較難,多流行於盛唐,為后妃貴婦之盛裝,如〈韓熙載夜宴圖〉中之一梳反綰式。

反綰髻:反綰是將頭髮攏高翻綰而成,也屬於高髻的髮式,其製法是將頭髮往後攏結,用絲線結紮,再分若干股,翻綰出各種式樣。其形式與手法甚多,皆靠攏結翻綰或反綰而成。歷代的稱呼雖不相同,但其基本髮式是相似的,在造型時,可靈活變化與相互參考。

警鵠髻:有的梳編如綰成驚鳥雙翼欲展的樣子。

翻刀髻:梳編如綰成單刀或雙刀的樣子。

半翻髻:古代婦女的一種髮式。其式髮髻高聳而頂部向一邊斜翻,流行於唐初。

分髫髻:亦稱燕尾髻,這種髮型多為宮妃、名貴女流所好用,未出室的少女常在反綰的髻下留一髮尾,使之垂在肩後。

百花髻:將多股的頭髮翻綰成花式。

元寶髻:綰成元寶,稱之。

驚鵠髻:隋唐高髻,陝西省西安市永泰公主墓出土唐代侍女傭,梳驚鴻髻,穿對襟蕃錦袍,小口條紋,尖口履。

雙掛式:
丱髮:這是一種童髮,男女皆可通用,因其形似“丱”,故稱丱髮”,其形制是將髮分成兩大股,對稱系結成二椎,放置在左右兩側的頭頂上,並在髻中引出一小綹尾髮使其自然垂下,最長可至肩,為歷代童髮的主要髮型。

峨髻:高高的髮髻。古代漢族婦女的一種髮式。其式與高髻、雲髻相似。在漢代已有,長安語有所謂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即豐額。著名的周昉繪《簪花仕女圖》上,幾名穿紗衣的仕女都是梳著高髻,唐代叫做峨髻,高可達一尺以上,盡顯女郎們的雍容華貴。

高髻:古代婦女的一種髮式。比喻髻式高聳而得此名,是當時極為流行的一種髮式,且樣式變化無窮。其式將頭髮上綰於頂,結高約一尺的髻。因其高聳於頂,故稱。原為漢代長安婦女崇尚,後流布四方,唐代更為流行,至明清猶有沿襲者。如萬楚詩句「托花向高髻」。李賀詩句「峨髻愁暮雲。」其中更有盧微君的「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等,都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了高髻,高鬟的風采。

雲髻:亦稱「步搖」。古代婦女的一種髮髻。高如雲,屬高髻一類中之高者,因其似雲浮空,故稱。以金銀絲或頭髮圍成高髻,狀或與雲鬟相類。《文選· 曹植;洛神賦;》:“雲髻峩峩,脩眉聯娟。”李善注:“峩峩,高如雲也。

小髻:古代婦女的一種髻式,大抵不加髲梳成。盛行於中國唐代。

烏滿髻:古代漢族婦女髮式之一。青衣紅線即梳此髻,并攢金鳳釵(一作貫金雀釵),見《唐人小說》及《綠窗新語》。《苗俗紀聞》:“婦人髻高一尺,婀娜及額,類疊而銳,倘所謂烏蠻耶。”因髮鬂雖高疊而卻作主銳狀,則不致有傾倒之慮,即此髻的特點。又紅線為劍俠女,梳此髻式亦符合其身份和性格。
唐 袁郊 《甘澤謠·紅線》:“梳烏蠻髻,攢金鳳釵,衣紫繡短袍,繫青絲輕履。”

囚髻:古代漢族婦女髮式之一種。因其束髮之樣式,如囚犯之髮髻,故名。其式把髮根緊束;於其上梳出髮髻。因其式為匆匆束,與囚徒束髮相類,故稱。中國唐代中后期十分流行。
《新唐書·五行志一》:“ 僖宗 時,內人束髮極急,及在成都 , 蜀婦人效之,時謂為‘囚髻’。”

回鶻髻:隋唐婦女髮型之一。唐代皇宮中有此種髮髻。《中國古代服飾史》所載發圖八、二五、二六,均為吐魯番出土髮型,或保留回鶻髻的餘韻。(回鶻族為維吾爾族的前身)

烏蠻髻:亦稱「髽髻」。古代中國婦女發式之一。本為少數民族男子所梳之髻,後逐漸為漢族女子與貧士所採用。至明清猶傳不絕。其式盤髮成把,高疊於頭頂,髻尾作尖銳狀,與椎髻相似。 青衣紅線即梳此髻,並攢金鳳釵(一作貫金雀釵),見《唐人小說》及《綠窗新語》。《苗俗紀聞》:“婦人髻高一尺,婀娜及額,類疊而銳,倘所謂烏蠻耶。”因發鬂雖高疊而卻作主銳狀,則不致有傾倒之慮,即此髻的特點。又紅線為劍俠女,梳此髻式亦符合其身份和性格。

交心髻:《楊太真外傳》記載唐玄宗夢見了一位龍女,請她演奏音樂,龍女是“容貌艷異,梳交心髻,大袖寬衣。”這交心髻的梳法是把髮分為兩股,交叉盤繞而成。
如永泰公主墓壁畫的一位侍女就是梳交心髻。

鬧掃妝髻:亦稱「鬧掃」。古代婦女髮式之一。流行於唐貞元以後。為散亂而從下往上揚起的髻式,形如夏風吹散狀。清 方以智 《通雅·衣服》:“ 唐 人稱鬧掃髻,則謂盤鴉、墮馬梳粧也。”白行簡《三夢記》:“ 唐末宮中髻,號鬧掃妝,形如焱風散鬈,蓋盤鴉、墮馬之類。”唐段成式《髻環品》:“貞元中有歸順髻,又有鬧掃妝髻。”傳會昌初長安西市張氏女《夢王尚書口授吟》中有句,“鬟梳鬧掃學宮妝”,見《全唐詩》十二函七冊。按唐代所謂鬧裝,本有紛繁炫雜的含義。明胡應麒《少室山房筆叢》卷二一,《續乙部藝林學山》卷三謂鬧裝系“合眾寶雜綴而成”,因此鬧掃妝髻亦應是一種形狀繁雜之髻。中晚唐時,正流行一種重疊繁複的髻式,似即鬧掃妝髻。

撥叢髻:古代婦女的一種髮髻式樣。叢髻是把許多小髮髻滿頭裝飾,類似於掃鬧妝髻。其式為將髻梳於額間,使髮障掩額前。流行於唐末。宋王讜《唐語林》說:“唐末婦人梳髻,謂'撥叢'。以亂發為胎,垂障於目。”
詩人王建的《宮詞》說:“玉蟬金雀三層插,翠髻高叢綠鬢須。”這種髻叢叢疊起,又重重簪插金玉的華麗光彩。這不是春日里的花叢,這是靈巧的女兒頭上盛開的花瓣,是女兒的心花怒放。(唐代佚名《內人雙陸圖》梳的就是)

側髻:側髻是古代婦女的一種髮式,屬於高髻類型。這種髮式流行於隋唐時期。形狀是髻側垂而下,類似墜馬髻而稍有不同。其髻比墜馬髻高,而且做下垂的形狀。唐代詩人岑參詩歌《敦煌太守後庭歌》中有這樣的句子:“美人紅妝色正鮮,側垂高髻插金鈿。”

飛髻:偏髻:垂鬟:同心髻:長樂髻:愁來髻:歸順髻:反首髻:

叢梳百葉髻:年代唐代,古代漢族婦女的一種髮式,髮髻層疊。元稹《夢游春》詩句說:“叢梳百葉髻。”是一種分出很多小發髻的髮式,有叢髻的特點,但又與叢髻分出層次不同,如西安市郭家灘張堪貢墓出土的一件女陶俑,是把黑髮分作數股,由頭頂心向周圍散射開來,確實像一叢葉片。

流蘇髻:古代的一種髮式。其式發綰於後,余髮結為左右兩辮,飾以朱翠,形如流蘇,故名。

對稱式:
垂掛髻:其梳編法是將發從頭頂平分兩股。結成髻或鬟,垂掛於兩側,額前飾有垂髮。據〈丹鉛錄〉記載:「北齊後宮之服,女官八品、偏垂髮。

雙髻:是雙掛式中最常見之髮式,其梳編法是將髮平分兩側,再梳結成髻,置於頭頂兩側。前額外負擔多飾有垂髮,俗稱瀏海,一般多用於侍婢丫環。宋代少女一般以梳雙髻為多。
清初,再次健全冠服制度。除大典禮時后妃戴朝冠外,喜慶節日后妃要戴鈿子。戴上鈿子,腦後再垂髮辨就不適應了。於是,后妃們梳兩個橫長髻,形似小姑娘梳的兩個抓髻,戴上鈿子十分穩固。摘下鈿子,這種抓髻式的髮髻也可作家常打扮。因為這種髮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宮內后妃稱其為「小兩把頭」。

丫髻:亦稱「髻丫」。古代的一種髮式。將頭髮綰成兩個髻結,分盤在頭頂左右兩側,狀如丫,故稱。

丫角:古代孩童的一種髮式,即丫髻。

雙鴉:古代少女的一種髮式,猶丫髻。又說其黑如烏鴉之雙翅,故稱。

叉手髻:古代女子的一種髻式。其式發分兩束,左右上綰於頂如叉手狀,故稱。

抓髻:古代的一種髮式,多為未婚女子所用,藉以標明身份。其式上攏頭髮,綰於頭頂或頂兩旁,形如握拳。

丸髻:古代的一種髻式。其式結髻兩丸於兩耳上側,故稱。始於漢魏六朝,其時青少男女有為之者,唐宋以降,民間年輕女子亦多效其式。  

其他:
「寶髻」:是將金銀、寶玉、珠翠飾於髻上。

「樂游髻」:則是將當時的一座宮殿名用於髻名。

「愁髻」:等則與當時的畫眉及面妝相對應。

午達:亦稱「羈」。古代少女的一種髮式。其式於頭頂梳成環辮各一,縱橫相交。或謂於頂上束兩髻,一前一後如馬首。

巧額:古代頭髮的一種式樣。略如後世之劉海,但曲捲而密實。

寶髻:古代貴族婦女髮式。古代,在髻上鬢間,綴以花鈿、釵簪、金玉花枝等飾物,統稱寶髻。後泛指各種古代女子髮式。章本標《貽美人》詩:“寶髻巧梳金翡翠。”

鳳髻:高髻中的一支,取其髻式高聳於頭頂,似鳳立狀而得名,裝飾金翠鳳凰。歐陽洵的《鳳樓春》載「鳳髻綠雲叢」,即指此種髮式妝飾。相傳此髮式為周文王所創,後世女子於髻上飾以鳳類釵環,亦稱。

纈子髻:古代婦女的一種髮式。古人之發多以笄挽住,以纚網起,男女所用無異。至晉代婦女始用印花的絲織品束髮髻。 

花髻:顧名思義即是一種將各種鮮花插於髮髻之上作為頭飾的髮髻。亦是高髻中的一種,《簪花仕女圖》中頭飾寶玉金銀,尤以牡丹花形突出來強調花髻髮式的雍容華貴。更有甚者,在髻上再點綴以雪白的茉莉花,黑白對比反差強烈,且芬芳撲鼻,獨具魅力。羅虯《比紅兒》「柰花似雪簪雲髻」記述了這一烏髮襯白花的妝飾手法。而且,這種傳統的裝飾手法,是我國婦女髮式裝飾中一種廣泛採用的方法。
吐魯番阿斯塔那187號墓出土了一幅《弈棋仕女圖》,弈棋貴婦頭束高髻,簪花耀頂。她所簪之花即為一種小花。小花配上高髻,顯得整個髮髻玲瓏有致,別有一番嫵媚之態。

義髻:義髻,唐代漢族婦女的一種髮飾。貴婦人以假髻為飾,即古之假髻,唐代稱“義髻”。據傳,楊貴妃常以義髻為首飾,以鐵絲加發編織成。
據史書記載,中唐時大量人發從中國東北和朝鮮送至長安,其中一項用途就是用來製造假髮髻,名為義髻。義髻源於漢代的巾幗,漢時用木、紙或布帛製作,用時戴於頭上。唐人經過改進,增加了毛髮編織一項。傳說楊貴妃就偏好義髻,「常以假髻為首飾」。有趣的是,唐人使用假髮和現代人的方式基本相同。先將頭髮束至頂部,再將義髻套扣,以簪子固定。只不過現代人用的是卡子。

木髻:有一種義髻(假髮)以薄木制成髻式,上面綴以珠寶或放以彩畫,稱為“木髻”。
縷鹿:古代婦女的一種髻式,其式髮髻呈螺旋式高高盤起,下大上小,髻中以柱支撐,髻上飾以羽毛或其他飾物。
流行於漢代,唐宋以來的大盤髻,小盤髻,當是這種髻式之餘形。

垂髾:指後垂的髮髻。一說燕尾髻。

卷髮:亦稱「蠆發」。古代女子的一種髮式,即捲曲頭髮作為裝飾。其制創始於先秦。

前瀏海:古代的一種髮式,其式為於額上留一排一二寸長的短髮垂下,或平剪如橫抹一線,或微作弧形,或似月牙形等。此種發形原為幼女所用,清光緒庚子後,不分男女老幼,多有用者。

髽:古代婦人的喪髻。其式以麻與發合結,不用髮簪。 

珠髻:指飾有珠玉等飾物的髮髻。

辮髻:古代的一種髮式,即編發為辮盤於頭頂或腦後。

鬈首:亦稱「鬈笄」。古代婦女的一種髮式。其式左右分發為兩部分,結束後垂余兩側。

鬃角:指高聳之髻。

蟬髻:亦稱「蟬翼髻」,古代婦女的一種髮式。因髮髻縹緲如蟬翼,故稱。始於漢魏時,唐宋猶有為之者。

繩髮:一種少數民族的髮式,即將發編成條條繩索似的髮辮。

髻:髮為兒童或未婚少女之髮式,其梳編法是將發平分兩股,對稱系結成兩大椎,分置於頭頂兩側,並在髻中引出一小綹頭髮使其自然垂下

低髻:此乃相對高髻而言的一種髮髻,顧名思義,是一種較低的髮髻,牛嶠《菩薩蠻》中「低髻蟬釵落」意指此髻,另有一種含意為相對較卑微的髮髻和梳在腦後較低部位的髮髻。

鬟式:與盤繞實心的髻相區別,鬟是一種盤繞空心的環狀形式。鬟為大多數青年婦女所偏愛,尤喜雙鬟式。鬟的形式有高低不等,大小不一,既有梳在頭頂上,也有垂於腦後的多種樣式。

鬢式:鬢式又與髮式相配,各式鬢角厚薄不一,疏密有致,大小不等。其名諸如蟬鬢、雲鬢、雷鬢、叢鬢、輕鬢、圓鬢等。

蟬鬢:據記載是魏文帝曹丕的宮人莫瓊樹所製,它是兩鬢的裝飾,將兩鬢梳得很薄而透明,形如蟬翼,故稱“蟬鬢',古詩中形容婦女經常有“ 雲鬟霧鬢 ”之句,薄而透明的蟬鬢與厚而高實的發式結合與對比,使婦女的髮型富於變化而別緻。

博鬢:歷代服儀典籍,《輿服志》皆規定宮中的后妃要博鬢,品貴夫人也須博鬢,博鬢即以鬢掩耳,或往後攏掩半耳,是一種禮儀的鬢式。

婦女往往在髮髻上插飾梳、篦、簪、釵、步搖、翠翹、珠翠、金銀寶鈿、搔頭等物。
面妝則有額熏、眉黛、紅粉、口脂、花鈿、裝靨等。有施於額間、亦有施於兩鬢,還有點綴於嘴角二側。

眉飾:唐代的眉飾具有鮮明的特色。《簪花仕女圖》中的仕女形象,花髻飾有牡丹、珠寶、娥眉粗大突出,給人以華麗之中見情趣的深刻印象。唐初盛行的粗眉飾在圖中有形象的描繪。據「十眉圖」有八字眉、遠山眉、五嶽眉等數十種之多,均屬粗眉飾,可見唐初時粗眉飾盛行之極。白居易《上陽白髮人》中「青黛點眉眉細長,天寶末年時世狀」,則記述了至開元、天寶年間,當時的婦女已一改以往以細長眉飾為時髦了。

鳳冠:古代皇帝后妃的冠飾,其上飾有鳳凰樣珠寶。明朝鳳冠是皇后受冊、謁廟、朝會時戴用的禮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發展和完善,因之更顯雍容華貴之美。 明清時一般女子盛飾所用彩冠也叫鳳冠,多用於婚禮時。

花冠:盤髮的一種。冠小僅束髻,冠上多有花飾,在明代仕女多好用。如唐寅〈孟蜀宮妓圖〉之花冠。

蓮花冠:古代冠名,因其形似蓮花,故名。唐時已在士遮女子間流行,宋沿其制。冠上大多用金、翠羽等作裝飾,顏色鮮艷,為官宦、士遮女子喜尚,一直很流行。《太原晉祠女塑》之蓮花冠。其冠似蓮花,以金翠妝飾,束戴於頂髻上。唐宋婦女多好用。

巾幗:古時候的貴族婦女,常在舉行祭祀大典時戴用絲織品或髮絲製成的頭飾,這種頭飾叫巾幗,其上還裝綴著一些金珠玉翠製成的珍貴首飾。巾幗的種類及顏色有多種,如用細長的馬尾製作的叫「剪耄幗」;用黑中透紅顏色製作的叫「紺繒幗」。因巾幗這類物品是古代婦女的高貴裝飾,後人又把「巾幗」作為婦女的尊稱。

隋唐五代時期  
在歷代婦女的髮型中,唐代婦女的髮髻群組最為新奇,既有對前代的傳承,又有在傳承基礎上的刻意創新。
唐代婦女髮型群組之豐富和變化之迅速亦是前所未有的。大致而言,隋代的髮型群組比較簡單,變化亦不多,一般為平頂式,將頭髮層層堆上,如帽子狀。
唐代初期仍有梳這種髮型的,只是頂部不如隋代那樣平整,已有高聳的趨勢,大多成雲朵型。
到太宗時,髮髻漸高,形式也日益豐富。
唐高祖時,宮中流行半翻髻、反綰髻、樂游髻。
唐玄宗時,宮中則有雙環望仙髻、回鶻髻、愁來髻等髮髻群組。貞元年間,又創造出歸順髻、鬧掃妝髻等群組。
至五代時期,婦女的髮型又開始回歸簡約,高髻為主要的髮式。  

唐代婦女的髮型主要分為三大類,即髻、鬟、鬢。    
髮髻在唐代已經發展至頂峰,出現了極為豐富而精美的髮髻群組。在這裡,只簡單介紹一下花髻這種新奇而美艷的髮髻。    
花髻,顧名思義即是一種將各種鮮花插於髮髻之上作為頭飾的髮髻群組。李白的《宮中行樂詞》即有「山花插寶髻」之句。
唐代人重視、喜愛牡丹,認為牡丹是象徵著富貴的花,是花中之王。貴族婦女喜歡用牡丹花作為簪插到髮髻之上,藉以顯示其妖嬈和華麗的姿態。
唐代畫家周昉的名畫《簪花仕女圖》所描繪的即是這種髮髻群組。在周昉的畫作中,仕女的髮髻很高,烏黑光亮。髮髻上簪之以艷麗的牡丹花,更顯得仕女的妖嬈多姿。  
除了牡丹花之外,還可插以各種小花作為裝飾。吐魯番阿斯塔那187號墓出土了一幅《弈棋仕女圖》,弈棋貴婦頭束高髻,簪花耀頂。她所簪之花即為一種小花。小花配上高髻,顯得整個髮髻玲瓏有致,別有一番嫵媚之態。    



有錯必改~歡迎指教~亞緹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