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報


  • 英國雜誌曾票選最性感髮型的男明星排行榜,投票結果~大部分女性都表示:男人的頭髮如果長於六寸(約十五公分)就會降低對他們的興趣,只有7%女性覺得長捲頭髮是會令她們覺得有感覺!原來~男生的髮型還是整整齊齊,才會受到大多數女性喜歡的!
  • 淘寶網於去年(2014)統計最愛購物的星座前三名:男人~第一名水瓶座,第二名獅子,第三名天蠍。女性~前三名是天蠍、獅子和魔羯,最勤儉的男女都是處女座,連第一名一半都沒有。





2015年4月14日 星期二

古代為官者見髮美砍汝頭取其髮,製假髮?

古代假髮:古代一般貴族女性常使用假髮,以代表身分與地位之顯示。古代女性高聳的髮髻中常常摻有假髮。

《髻鬟品》裡說:「髻,始自燧人氏,以髮相纏而無繫縛」,或許就是燧人氏根據結繩記事後掌握的技能吧~


根據《中國歷代婦女妝飾》說,最早的髮髻大約出現在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的壁畫

當時梳辮者日漸減少,但是在邊遠的少數民族之間仍然保留。雖然,最終中原漢人總以蓄髮為榮,認為披髮是一系列悲劇與消極意義的象徵,但其實任何民族在最初時期都是經歷過披頭散髮的時代。

《詩經·鄘風·君子偕老》有「鬒髮如雲,不屑鬄也。」詩句,是指衛宣公的妻子宣姜,有一頭如雲般的稠密黑髮,但是卻是假髮。「鬄」就是假髮的意思。

而且根據《周禮·天官》記載,王后在不同場合活動,要採用不同的假髮髮式,分別是副、編、次,且有專人負責。

有使用真人毛髮製成:2014年12月湖南省博物館「紀念馬王堆漢墓發掘四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湖南省博物館研究院研究院聶菲做了關於馬王堆毛髮新研究的報告,透過對馬王堆木偶毛髮的偵測,相關研究人員發現這些毛髮都是使用真人的,經DNA鑒定是來源於湖南土著毛髮,為湖南南部瑤族先民。

假髮也有用鬃毛製成的:如新疆吐魯番出土唐代假髮髻就使用了棕毛。但是質地看起來明顯較硬。

一般古代貴族的假髮還是以真人頭髮為主,而頭髮的來源大約來自於貧民,例如《世說新語》卷下記載陶侃少年家貧,母親湛氏「頭髮委地,下為二髲,賣得數斛米。」
《說文解字注》:「髲,益髮也。言人髮少,聚他人髮益之。」也就是說用自己的頭髮做了二個假髮,藉以度日。

《左傳·哀公十七年》:「公(衛莊公)入於戎州己氏。初,公自城上見己氏之妻髮美,使髡之,以為呂姜鬄。既入焉,而示之璧,曰:'活我,吾與女璧。' 己氏曰:'殺女,璧其焉往?'遂殺之,而取其璧。」
衛莊公因為假髮惹來殺身之禍,他從城上看到己氏的妻子頭髮漂亮,派人讓她剪下來,作為呂姜的假髮。前478年(魯哀公十八年、衛莊公三年)十一月十二,石圃帶領工匠討伐衛莊公,衛莊公投奔戎州己氏,把玉璧給己氏看,說:「你救我的命,我給你玉璧。」己氏說:「殺了你,玉璧會到那裡去?」殺死了衛莊公,得到玉璧。衛國人讓公孫般師回國為君。

古代宮中對假髮的需求大,為了找人髮做假髮,有些官吏甚至強行砍下人頭取髮。
《太平御覽》引《林邑記》提到朱崖(也作珠崖,今海南島)人多長髮,當地郡守貪婪殘暴,把婦女的頭割下來取她們的頭髮製造假髮
《三國志·吳書·薛綜傳》也有記載薛綜提及漢朝發生的這件事。可見假髮在當時被視為珍寶。由於真髮所製的假髮得來不易,當時開始出現以黑色絲線製成的假髮,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就有實物出土。
馬王堆西墓出土的假髮

從漢武帝劉徹(前157年7月14日-前87年3月29日)時在今海南島上開置珠崖、儋耳二郡。
《漢書·武帝紀》及《南粵傳》係其事於元鼎六年(前111年),說是年南粵既平,以其地為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
《史記·南越傳》亦云元鼎六年「南越已平矣,遂為九郡」,雖未列舉郡名,既為九郡,當然也包括珠崖、儋耳。
但《漢書·賈捐之傳》及《地理志》卷末記各地風俗,則以為二郡置於元封元年(前110年)。按《史》《漢》《南越(粵)傳》載南越事頗詳,看不出南越時已有海南島之​​地。

元鼎六年(前111年)
漢初平南越,但當於南越故地置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等郡耳,似難以渡海略置珠崖、儋耳;故二郡置於元封元年即平南越之次年之說,宜較元鼎六年說為可信。 武帝用兵嶺南,結局是開置了九郡,史遷行文,好以一事跨數年者係於一年,遂於元鼎六年下終其事謂「遂為九郡」,非謂九郡悉置於此年也。 此疏略筆法,又為班固襲用於《武帝紀》、《南粵傳》。 後人不察,多從元鼎六年說而不用元封元年說,這是錯的。
《通典·州郡典》古南越:漢武帝討平南越,「元封初又遣軍自合浦徐聞入南海至大洲,方千里,略得之」。註:「置儋耳、珠崖二郡。」
《舊唐書·地理志》崖州:「漢武帝元封元年,遣使自徐聞南人海,得大洲,東西南北方一千里,略以為珠崖、儋耳二郡。」二書記載當本於西漢舊籍見存於唐代者。據此,可肯定海南島收入漢朝版圖始於元封元年。

至於《通典》說是遣軍略得,《舊唐書》說是遣使所得,二說的差異,約可反映這是一次帶兵的招撫,未經作戰就略定了。
《漢書·武帝紀》注引臣瓚曰:「《茂陵書》珠崖郡治罈都,去長安七千三百一十四里;儋耳去長安七千三百六十八里,領縣五。」
《賈捐之傳》云:「儋耳、珠崖郡皆在南方海中,洲居,廣袤可千里,合十六縣,戶二萬三幹餘。」據此,則二郡共領十六縣。 儋耳五縣。 珠崖十一縣。 十六縣耳考者除 都外,又有珠崖郡之山南縣見《元帝紀》初元三年,紫貝、碡瑁、臨振、至來、儋耳,見《輿地紀勝》引《元和郡縣志》,九龍、苟中見《太平寰宇記》,共凡九縣。
據唐、宋諸地理總誌及《讀史方輿紀要》、《清一統志》,都、碡瑁故治在今瓊山縣南,紫貝故治在今文昌縣南,臨振故治在今三亞市北,至來故治在今昌江縣西北,儋耳故治在今儋縣西北,九龍故治在今東方縣南,苟中故治在今澄邁縣東。
山南無考,既以山南為名,約​​當在今陵水縣境。都、碡瑁、紫貝、臨振、苟中、山南當隸珠崖郡,儋耳、至來、九龍當隸儋耳郡。
西漢郡縣官吏對島上土著人民的統治極為酷虐,引起了人民頻繁的反叛。
《漢書·地理志》卷末條風俗云:儋耳、珠崖「自初為郡縣,吏卒中國人多侵陵之,故率數歲壹反」。
《後漢書·南蠻傳》載及武帝末一次攻郡殺太守,連年乃平的叛亂,起因即由於太守苛斂,「蠻不堪役」。
《三國誌·吳書·薛綜傳》云:交州「長吏之選,類不精。漢法自寬,多自放恣,故數反,逆法,說得比較公正」。薛綜又說:「珠崖之廢,起於長吏睹其好髮,髡取為髮」其事又見《太平御覽》卷三百七十三引《林邑記》:「朱崖人多長髮,漢時郡守貪殘,縛婦女割頭取髮,由是叛亂,不復賓服」。

貪殘到強割婦女的頭髮,人民焉得不反?
所以「自初為郡至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二十餘年間,凡六反叛;至其五年(前82年),罷儋耳郡,並屬珠崖」。
其後宣帝神爵三年(前59年)、甘露元年(前53年)又反了兩次。每反「輒發兵擊定之」。
至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又反,「發兵擊之,諸縣更叛,連年不定」,終於到初元三年(前46年),聽從了賈捐之「宜棄珠崖,救民饑饉」的疏奏,顧念到勞師遠攻必將導致萬民飢困,乃下詔罷珠崖郡。
此前儋耳之罷只是取消儋耳郡的建置,其人民土地則並屬珠崖,這一行政區劃的改變,並不影響到漢朝的版圖,海南全島仍在漢朝疆欄位之內。
由於取消了一個郡,也可能同時罷廢了它的幾個屬縣,減少了地方政府和地方官吏,也就相對地減輕了對人民的剝削,因而減輕了叛亂的頻數。
但地方官的放恣貪殘依舊,叛亂終不可戢,最後珠崖郡也無法維持,元帝不得不下詔「其罷珠崖郡。民有募義欲內屬,便處之。不欲勿強」。
「珠崖由是罷」。 故珠崖之罷,不光是取消郡縣建置,而是舉其土地人民棄而不守,改變了漢朝的版圖,從此海南島便變成了化外之地。
島上的人民可能有少數漢人內徙海北,土地則肯定尺寸不留。
《元帝紀》初元三年只說「乃罷珠崖」不夠明白,《地理志》條風俗作「元帝時遂罷棄之」是確切的。




有錯必改~歡迎指教~亞緹絲 ~If I made a mistake, I would try to remedy i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 勾選「通知我」可收到後續回覆的mail!
☞ 與文章無關的主題請至「諮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