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報


  • 英國雜誌曾票選最性感髮型的男明星排行榜,投票結果~大部分女性都表示:男人的頭髮如果長於六寸(約十五公分)就會降低對他們的興趣,只有7%女性覺得長捲頭髮是會令她們覺得有感覺!原來~男生的髮型還是整整齊齊,才會受到大多數女性喜歡的!
  • 淘寶網於去年(2014)統計最愛購物的星座前三名:男人~第一名水瓶座,第二名獅子,第三名天蠍。女性~前三名是天蠍、獅子和魔羯,最勤儉的男女都是處女座,連第一名一半都沒有。





2015年4月20日 星期一

夏商周髮髻藝術的發展(含原始社會)

原始社會時期

傳說炎帝時,男女分工已經很明確,男主外,女主內,這為婦女追求美觀的髮型創造了物質條件。
當時,婦女的髮型主要有三種:
披髮:披髮亦稱「散髮」,是中國最古老的髮型之一。
椎髻:椎髻又稱「椎結」,意為將頭髮結成椎形的髻,也是中國古老的髮式之一。
編髮:所謂編髮,即為將頭髮編成髮辮。新石器時代晚期,我們的祖先就學會了編髮。


1。原始社會時期

原始社會早期,人類尚不存在審美觀念,同時也缺乏美化自我的能力。故而,男女老幼都披散著頭髮,任憑其自然生長,還未萌發修飾頭髮的念頭,髮型與髮飾就更無從談起了。直到原始社會後期,我們的祖先才漸漸萌發了追求美的意識,修飾頭髮的實踐使得各種髮型與髮飾被創造出來。頭髮由自然披散演變到束髮盤起,並用小樹枝固定,這樹枝便成為簪子的起源。    

傳說炎帝時,男女分工已經很明確,男主外,女主內,這為婦女追求美觀的髮型創造了物質條件。當時,婦女的髮型主要有三種,即披髮、椎髻和編髮。    

披髮。披髮亦稱「散髮」,是中國最古老的髮型之一。中國青海柳灣出土了一個彩繪人像陶壺,壺上描繪了一個赤裸的婦女,其頭髮呈披散狀,是典型的披髮髮型。披髮這種古老的髮型在時間和空間上皆得到了廣泛的傳承。就時間上而言,直到建國以前,中國獨龍族婦女仍然披髮,前額齊於眉毛,左右齊於耳朵,後面披散在肩上,長則以刀截之。就空間上而言,披髮在中國許多地方皆存在。如雲南出土了一件西漢的青銅器,上面就有滇族婦女披髮的圖像。    

椎髻。椎髻又稱「椎結」,意為將頭髮結成椎形的髻,也是中國古老的髮式之一。《漢書.陸賈傳》後顏師古注曰:「椎髻者,一撮之髻,其形如椎。」魏學洢《核舟記》亦有關於「椎髻」的記載,曰:「居右者椎髻仰面。」    

髻是中國古代真正意義上的最早的髮型,它的出現是中國髮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髻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一為挽髮成髻,頭髮自行纏繞,沒有束髮的頭飾。《事物紀原》引《二儀實錄》載:「燧人氏時為髻,但以髮相纏,而無物束縛。」二為以繩束髮成髻。《事物紀原》載:「至女媧之女,以羊毛為繩,向後系之,後世易之,以絲及采絹、名頭巾,繩之遺狀也。」三為以笄貫髮成髻。上個世紀70年代,在中國山西襄汾出土了一座新石器時代的墓葬。中有一具35歲左右的女性骨架,頭頂即插有一根骨笄,是為以笄貫髮成髻之明證。  

伴隨著髮髻的發展,原始的髮飾出現了,束髮的羊毛繩、絲、采絹、名頭巾以及貫髮的骨笄即為此類。傳說舜帝為婦女創造了釵,有兩隻腳,可將多餘的髮尾叉住。《事物紀原》引《二儀實錄》載:「燧人始為髻,女媧之女以荊杖及竹為笈以貫髮,至堯以銅為之,且橫貫焉。舜雜以象牙、玳瑁,此釵之始也。」這段記載描述了中國原始髮飾的發展過程,雖為後世之人的追述,亦為我們展示了一幅關於中國原始髮飾的模糊的圖畫。    

編髮。所謂編髮,即為將頭髮編成髮辮。新石器時代晚期,我們的祖先就學會了編髮。
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大通舞蹈紋陶盆上即繪有梳著髮辮的舞蹈者。  

2。三代時期  

三代的手動業較之原始社會時期已經有了顯著的進步,人們的審美意識亦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日益濃厚,這就為髮型與髮飾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笄是商代最常用的髮飾。笄早在新時器時代就有,按材質不同可分為骨笄、蚌笄、玉笄、銅笄等,用來固定髮髻。婦女雙用髮笄,將之斜插於髮髻兩旁。

笄的形式多樣,有的雕成雙鳥,狀如鴛鴦。商代的婦女有梳雙雞雙髻的習俗,是為吉祥的象徵。

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了一對玉人,即為商代笄飾之男女,他們所梳的髮型就是雙雞雙髻。    

周代的婦女大都蓄髮,將頭髮挽成髻鬟,用笄以貫之。河南光山出土了一座春秋墓葬,中有墓主人孟姬的髮髻,髻上斜插有兩根木笄。    

周代的婦女還有梳高髻的習俗。傳說周文王被紂王軟禁時,還念念不忘再三囑咐婦女要梳高髻戴翠翹,名為鳳髻。

武王建立周朝,推行禮制,規定婦女的髻式和裝飾品。

《周禮.天官》載:「追師掌王后之首服,為副、編、次、追、衡、笄。」這裡的副、編、次是婦女頭上的髮飾,而追、衡、笄則是婦女髮飾上的飾物。

周代的皇太后梳大首髻,插戴多種珠寶、花朵、龍鳳等。用真髮梳成的髻承受不了如此豐富的頭飾,於是以金屬材料做成的假髻便出現了。  

春秋時,出現了以假髮梳起高髻以求美的風氣。這種假髮稱作「鬄」。
《左傳.哀公十七年》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衛莊公見呂氏之妻的長髮很美,就令其剪下長髮,給他的夫人呂姜製成假髮,稱為「呂姜鬄」。  

戰國時期,婦女的髮髻往往向後傾,近似後世的「銀錠式」或「馬鞍翅」。

1949年2月在湖南省長沙市陳家大山楚墓出土的《龍鳳仕女圖》,畫的主題是祈求飛騰的龍鳳 引導墓主人的靈魂早日登天升仙。

畫中婦女的髮髻向後傾,是戰國時期婦女髮髻的典型代表。    

有人認為,自戰國到西漢末年,這種髮髻的位置相差無幾。    

有錯必改~歡迎指教~亞緹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 勾選「通知我」可收到後續回覆的mail!
☞ 與文章無關的主題請至「諮詢&留言」。